早幾天到某酒店用膳, 發覺他們多了一個水耕蔬菜的自助午餐, 立時感到十分欣慰, 水耕終於在香港流行了.
不知道是甚麼原因, 香港人對水耕這個古老的技術, 總覺得陌生, 其實植物吸收泥土的礦物質而長大, 是小學課本的課題了, 水耕不過以現代化的科技把礦物質提煉成營養液供給植物使用, 原理就好像嬰兒食用配方奶粉一樣, 並無神秘..
化學肥料是 150年前德國科學家 Justus von Liebig 發明的, 現在所有農業生產都有不同程度的應用. 但可能由於鄰近地區的食物安全問題, 與及既得利益者的誤導, 把有公認化學名稱的肥料當成神秘的物質, 令大眾產生莫名的恐懼.
其實我們日常所接觸的食鹽, 烘焙梳打 (baking soda), 中醫用的石膏, 石灰, 硝石, 白礬, 膽礬都是礦物鹽的類別, 恰當的食用並無危險, 但改以化學名稱, 人們就頓感恐懼. 況且植物只利用這些物質供應本身新陳代謝之用, 這些東西進入植物體內已分解並變成組成細胞的元素.
手頭上有一份若干月前的報章, 分別介紹蔬菜統營處的環控水耕工廠和水導場的家居水耕系統, 最吸引的, 是一位知名的營養師, 說了一些中肯的說話..
陳國賓先生是本地一位為人熟悉的營養師, 在電視介紹過不少營養烹飪, 他指出: "水耕菜苗在受控下培植, 營養水平會較為穩定."
所謂受控環境, 就是合適的養份, 氣溫, 濕度和光線, 這正是任何農作物必須的條件. 希望讀者對植物的生長有多一些理性科學的認識, 在下亦自當在日後多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