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3, 2010
Saturday, October 2, 2010
一篇關於水耕的報導
中文媒體對於水耕的報導一般都很少, 而且流於膚淺, 不客觀, 水耕的科學種植元素都不會提及, 我偶然在廣州素食網找到一篇比較有份量的文章, 可供大家分享:
水栽培,不用土壤的有機耕種
美國奧蘭多橘郡東部鄉村,理查·卡恩家族農場以水耕栽培方式,成功擁有高產量。卡恩農場不用泥土,以水耕技術,每年生產數百磅有機作物,比傳統種植方式省下很多用水,只需五分之一土地。卡恩農場主人說:不用殺蟲劑和化學物品種植作物,不但對自己好,食物也更好吃。讚揚美國奧蘭多卡恩家族環保有功,成功運用這種環保有機的栽培技術。
水耕栽培比傳統土耕有幾個好處:水耕無需費力,挖掘、翻土、播種、鋤草,水耕植物也能吸收,因此長得更快,產量也高於傳統的菜園或田地土耕法。
佛羅里達大學研究發現水耕法每平方公尺的收成量,比傳統土耕高十倍,大衛巴頓先生是紐西蘭坎特伯裏園藝島的溫室管理員,工作超過二十五年,他解釋:採用水耕的原因之一,是比傳統耕作效率高,因為我們是種在玻璃房裏銷售,好處是不會損失作物,所種的每樣作物產量都很穩定,品質自始至終都很穩定。
水耕法最大的好處該是用水量比傳統耕種法少90%,水耕法不會浪費水,晴天時為每株植物加注四公升水,80%被植物吸收,剩餘20%流掉,幾乎沒有徑流的問題,所有的水用於植株,完全不會浪費。這裡面積1.4公頃難免會有廢棄物,但是都經控制與管理,充分利用所有資源。因為水耕法十分省水,即使在沙漠地帶也能大量生產作物。事實上世界最大的商業水耕設施,位於美國亞利桑納威爾科克斯炎熱乾旱的沙漠裏,由奧弗瑞胥農場營,05年銷售番茄一億兩千五百萬磅。奧弗瑞胥農場多年來不斷擴充,如今已建有1.29平方公里的透明材質溫室,佔全美溫室水耕企業總面積的三分之二。
水耕栽培法特別適合於礙于氣候或大氣條件而難以或不可能種植食物的地區,比方加拿大冬季漫長,對水耕栽培法就很積極。在儲熱溫室用水耕法,美國航太總署長期精密研究水耕技術,希望能找出在外太空或別的星球種植食物的方法。
水耕栽培種植法,栽培植物時不會傷害任何蟲類。不殺生的水耕法,在種植的過程中不至於傷害諸如蚯蚓這類益蟲,就是把植株種在含礦物質的營養液裏,就現實層面而言,許多人會好奇,水耕栽培的水果蔬菜會好吃嗎? 回答是:好吃!
事實上奧弗瑞胥農場過去十年來產生的番茄被美國餐飲學院讚為全美最好吃的,水耕水果疏菜的營養和以傳統土耕的一樣營養。
植物不論種在哪,成長時都需要同樣的營養素,種植方式不重要,植物的需求都一樣,必須攝取一定比例的養分,最重要的是植物成長地好,就會對你有益。08年中國北京夏季奧運會的運動員享用的新鮮蔬果中很多是有機溫室水耕栽培的。
世界知名的水耕專家史卓密提斯表示:選用這種替代方式,是因為水耕法有嚴格品管、穩定供應,保護環境、生產高度營養作物的優點。
水耕的概念源自何處? 其實自古即有。最早運用這種培植法的是印加人和阿茲特克人。水耕法是相當古老的技術,最初源自很久以前的巴比倫空中花園,在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人用此法種菜給駐紮外島的軍人吃,接著由英國庫柏博士開始上市行銷,而後荷蘭和世界各國也跟進擴大規模將之商業化。如今,據估計市售的溫室作物九成以上是採水耕法之一栽培。
水耕的概念,最早出現在《物質森林》一書,作者是英國培根爵士1627年出版,而後英國博物學家約翰·伍德沃德以水耕試種綠薄荷,他在1699年發表結果指出:用河水或池水培植的植物,比用蒸餾水種的長得更茂盛,他的結論是植物從天然水源中獲得滋養。這一點在1842年德國植物學家沙奇斯和克諾普證明,植物生長需要幾種元素後獲得證實,在水耕植物的水中添加這些元素,就會人為促進其生長和結果。到了1929年水耕栽培開始在美國蓬勃發展,都歸功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格裏克教授熱心研發,事實上“水耕”一詞就是由格裏克教授提出來的,源自兩個希臘字“水”加上“人工”。現今水耕農民把植株種在含有數種礦物質的營養液中,六種主要的營養素是氮、磷、鉀、鈣、鎂、硫和微量的硼、銅、鐵、鋅、錳等元素,就培育出產量豐富可口又營養的作物。
上述文章應翻譯自美國的報章或雜誌, 但原文並無交代出處, 所以無法證實, 但美國有若干媒體都有類似的文章, 由Jeannette Rivera-Lyles執筆, 大家可以看看:
美國奧蘭多橘郡東部鄉村,理查·卡恩家族農場以水耕栽培方式,成功擁有高產量。卡恩農場不用泥土,以水耕技術,每年生產數百磅有機作物,比傳統種植方式省下很多用水,只需五分之一土地。卡恩農場主人說:不用殺蟲劑和化學物品種植作物,不但對自己好,食物也更好吃。讚揚美國奧蘭多卡恩家族環保有功,成功運用這種環保有機的栽培技術。
水耕栽培比傳統土耕有幾個好處:水耕無需費力,挖掘、翻土、播種、鋤草,水耕植物也能吸收,因此長得更快,產量也高於傳統的菜園或田地土耕法。
佛羅里達大學研究發現水耕法每平方公尺的收成量,比傳統土耕高十倍,大衛巴頓先生是紐西蘭坎特伯裏園藝島的溫室管理員,工作超過二十五年,他解釋:採用水耕的原因之一,是比傳統耕作效率高,因為我們是種在玻璃房裏銷售,好處是不會損失作物,所種的每樣作物產量都很穩定,品質自始至終都很穩定。
水耕法最大的好處該是用水量比傳統耕種法少90%,水耕法不會浪費水,晴天時為每株植物加注四公升水,80%被植物吸收,剩餘20%流掉,幾乎沒有徑流的問題,所有的水用於植株,完全不會浪費。這裡面積1.4公頃難免會有廢棄物,但是都經控制與管理,充分利用所有資源。因為水耕法十分省水,即使在沙漠地帶也能大量生產作物。事實上世界最大的商業水耕設施,位於美國亞利桑納威爾科克斯炎熱乾旱的沙漠裏,由奧弗瑞胥農場營,05年銷售番茄一億兩千五百萬磅。奧弗瑞胥農場多年來不斷擴充,如今已建有1.29平方公里的透明材質溫室,佔全美溫室水耕企業總面積的三分之二。
水耕栽培法特別適合於礙于氣候或大氣條件而難以或不可能種植食物的地區,比方加拿大冬季漫長,對水耕栽培法就很積極。在儲熱溫室用水耕法,美國航太總署長期精密研究水耕技術,希望能找出在外太空或別的星球種植食物的方法。
水耕栽培種植法,栽培植物時不會傷害任何蟲類。不殺生的水耕法,在種植的過程中不至於傷害諸如蚯蚓這類益蟲,就是把植株種在含礦物質的營養液裏,就現實層面而言,許多人會好奇,水耕栽培的水果蔬菜會好吃嗎? 回答是:好吃!
事實上奧弗瑞胥農場過去十年來產生的番茄被美國餐飲學院讚為全美最好吃的,水耕水果疏菜的營養和以傳統土耕的一樣營養。
植物不論種在哪,成長時都需要同樣的營養素,種植方式不重要,植物的需求都一樣,必須攝取一定比例的養分,最重要的是植物成長地好,就會對你有益。08年中國北京夏季奧運會的運動員享用的新鮮蔬果中很多是有機溫室水耕栽培的。
世界知名的水耕專家史卓密提斯表示:選用這種替代方式,是因為水耕法有嚴格品管、穩定供應,保護環境、生產高度營養作物的優點。
水耕的概念源自何處? 其實自古即有。最早運用這種培植法的是印加人和阿茲特克人。水耕法是相當古老的技術,最初源自很久以前的巴比倫空中花園,在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人用此法種菜給駐紮外島的軍人吃,接著由英國庫柏博士開始上市行銷,而後荷蘭和世界各國也跟進擴大規模將之商業化。如今,據估計市售的溫室作物九成以上是採水耕法之一栽培。
水耕的概念,最早出現在《物質森林》一書,作者是英國培根爵士1627年出版,而後英國博物學家約翰·伍德沃德以水耕試種綠薄荷,他在1699年發表結果指出:用河水或池水培植的植物,比用蒸餾水種的長得更茂盛,他的結論是植物從天然水源中獲得滋養。這一點在1842年德國植物學家沙奇斯和克諾普證明,植物生長需要幾種元素後獲得證實,在水耕植物的水中添加這些元素,就會人為促進其生長和結果。到了1929年水耕栽培開始在美國蓬勃發展,都歸功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格裏克教授熱心研發,事實上“水耕”一詞就是由格裏克教授提出來的,源自兩個希臘字“水”加上“人工”。現今水耕農民把植株種在含有數種礦物質的營養液中,六種主要的營養素是氮、磷、鉀、鈣、鎂、硫和微量的硼、銅、鐵、鋅、錳等元素,就培育出產量豐富可口又營養的作物。
上述文章應翻譯自美國的報章或雜誌, 但原文並無交代出處, 所以無法證實, 但美國有若干媒體都有類似的文章, 由Jeannette Rivera-Lyles執筆, 大家可以看看:
Sunday, September 12, 2010
急救蔬菜驚魂一小時
今天突然發覺定植了17天的生菜有異樣, 同一板發泡膠上的菜有部份死掉, 除了葉片變黃變黑, 根部也完全變黑, 生長系統應該出現很大問題。
污物中有不少活生生的昆蟲, 是否營養液變壞而吸引昆蟲, 又或是昆蟲弄污營養液, 則不可而知, 下面可見水槽內的營養液在過濾前和過濾後的分別。馬上測試一下 pH, 大件事了, pH原來急降至 5.8, 我的天呀, 營養液變壞了, 翻開發泡膠一看, 有個別菜根都變黑了。
下面的圖比較清楚, 左面還未變壞, 但右面的已病入膏肓, 回天乏術。
過濾營養液為必需手段, 已感染的營養液不能再用, 但無須倒掉, 隔去污物和消毒已經足夠。
再重新測試 EC 和 pH, 用專用調節液調到標準值, 菜盤便可重新放置, 系統可再啟動, 問題解決了, 謝天謝地。
Friday, September 3, 2010
家居副業
水耕是細心和耐性的玩意, 每日都必須花一點時間打理, 到收成的時候, 滿足感和喜悅真是難以形容, 三分鐘熱度的人一定失敗, 最好不要嘗試。持之以恆, 我已發展成家中的另類副業, 因為每次收成都多到可以送給鄰居, 打風落雨也可免捱貴菜。
每天的打理其實相當簡單, 只需要一支 EC (electric conductivity 導電率) 計, pH (酸鹼度) 計和溫度計便可以, 最好每天做測試數據的紀錄, 以便了解蔬菜的生長情況和收成日期。
EC 計是要測定營養液的大概濃度, 因為水中的鹽份愈多, EC值愈高, 保持穩定的EC值, 即保持穩定的濃度。當然, 實際營養液的各種成份, EC值反映不到, 必須交由專業化驗室分析。
Tuesday, August 24, 2010
再談水藻 -- 水耕是否值得提倡
以下是英國 BBC 7月23日的一段報導:
衛星探測到波羅的海水藻大量增生
一幅衛星圖片顯示, 水藻正在波羅的海大規模繁殖。
科學家警告: 377,000平方公里的海洋, 正面臨重大的生態危機。
由於風力缺乏與及氣溫過高導致自2005年以來水藻最大的增生。
受影響地方之廣泛, 北至芬蘭, 南至德國和波蘭等地。
歐洲太空總署7月初發放了上述圖片。
數十年來, 每年夏天, 研究人員都監察著這一帶海洋藍綠藻的生長情況。
他們解釋周遭農地的肥料被沖洗到海洋加劇了水藻的增生。
這種現象稱為 "水體富營養化", 過量的養份刺激浮游生物的大量生長。
浮游生物加速生長的同期, 消耗了其他水中動植物賴以為生的的氧氣, 對脆弱的生態平衡產生衝擊。
同樣地, 藍綠藻對人類健康也帶來危機, 有關官員警告, 不要在藍綠藻出現的地方游泳。
http://www.bbc.co.uk/news/science-environment-10740097
這段報導充分反映了目前傳統土耕所面對的問題, 也是我不懈地提倡水耕的原因。由於土耕有太多難以控制的大自然因素, 農民很多時都無法採取科學方法解決問題, 最通常的情況就是怕收成不好, 盲目施肥。農作物吸收肥料是有規律的, 過度施肥的後果, 會令土壤過份肥沃, 但農作物吸收有限, 反而雨水會把肥料沖走到河流, 以至大海, 問接污染了環境生態。北京溫榆河和香港水塘的水藻問題, 也可能是這個原因。
水耕以科學技術為基礎, 把水蓄於水溝, 可循環再用, 既節省成本, 又無水土流失的風險, 管理容易, 就算水藻也很容易過濾走。 聰明的農民是否應該多考慮水耕的方式, 作為農業往後發展的其中一個方向呢?
衛星探測到波羅的海水藻大量增生
一幅衛星圖片顯示, 水藻正在波羅的海大規模繁殖。
科學家警告: 377,000平方公里的海洋, 正面臨重大的生態危機。
由於風力缺乏與及氣溫過高導致自2005年以來水藻最大的增生。
受影響地方之廣泛, 北至芬蘭, 南至德國和波蘭等地。
歐洲太空總署7月初發放了上述圖片。
數十年來, 每年夏天, 研究人員都監察著這一帶海洋藍綠藻的生長情況。
他們解釋周遭農地的肥料被沖洗到海洋加劇了水藻的增生。
這種現象稱為 "水體富營養化", 過量的養份刺激浮游生物的大量生長。
浮游生物加速生長的同期, 消耗了其他水中動植物賴以為生的的氧氣, 對脆弱的生態平衡產生衝擊。
同樣地, 藍綠藻對人類健康也帶來危機, 有關官員警告, 不要在藍綠藻出現的地方游泳。
http://www.bbc.co.uk/news/science-environment-10740097
這段報導充分反映了目前傳統土耕所面對的問題, 也是我不懈地提倡水耕的原因。由於土耕有太多難以控制的大自然因素, 農民很多時都無法採取科學方法解決問題, 最通常的情況就是怕收成不好, 盲目施肥。農作物吸收肥料是有規律的, 過度施肥的後果, 會令土壤過份肥沃, 但農作物吸收有限, 反而雨水會把肥料沖走到河流, 以至大海, 問接污染了環境生態。北京溫榆河和香港水塘的水藻問題, 也可能是這個原因。
水耕以科學技術為基礎, 把水蓄於水溝, 可循環再用, 既節省成本, 又無水土流失的風險, 管理容易, 就算水藻也很容易過濾走。 聰明的農民是否應該多考慮水耕的方式, 作為農業往後發展的其中一個方向呢?
兩則有關水藻的新聞
最近香港和北京都分別發生如下的水藻事件:
香港水塘水藻増生 2010年8月22日明報專訊報導
近日香港東九龍多個地區都有住戶投訴食水出現奇怪的「泥味」,香港水務署證實,過去兩星期,全港收到逾300宗有關投訴,較平日每天不到10宗增加逾倍。經調查後,認為並非東江水質出問題。
香港水務署總水務化驗師陳健民指出,香港在近兩月曾出現3次的暴雨警報後,水中MIB(二甲基異茨醇)值暴升9倍,由7月14日低於0.02 微克,上升至8月中暴雨後的0.2微克。不過,他強調,MIB對人體並無害處,只會產生異味,目前已在濾水過程中加入5ppm的活性碳「去味」。
至於水中MIB上升的原因,他相信是與水藻增生有關,估計是近月天氣炎熱,本港水塘中的水藻可能較為活躍。他說,正常的水藻增生,屬於水塘生態的一部分,署方會密切監測兩個因水藻增生而影響的指標,水務署的恆常水質調查,暫沒發現水塘出現水藻爆發。
天氣悶熱水藻狂長8公里 染綠北京溫榆河
北京小湯山溫榆河馬坊橋昌平段近日被大綠藻封住,幾乎看不到河水。北京水務局工作人員表示,天氣悶熱潮濕適合綠藻生長,加上生活污水流入河中,提供了豐富的養分,才會造就這一景象。
也來談談水藻,水藻 (Algae) 是最簡單的水生植物,它含有葉綠素。是水中的隱花植物,同陸地上的植物一樣,氮、磷、鉀是它們生長所需的基本元素。水中的氮、磷、鉀超過一定含量即為水質的富營養化,尤其是過多的磷,加上氣溫升高等原因會導致水藻因養分過足而迅速生長繁殖(WBwaterbloom)。一部分大量生長繁殖,另一部分大量死亡,使清澈碧綠的水質變得混濁不堪。淡水的水藻一般為綠藻或藍藻,在海洋中死亡的藻類在海面上呈暗紅色,香港稱之為紅赤潮。
水藻由簡單的水生有機體組成,通過光合作用儲存光能。水藻有幾個重要的優點,是許多其他植物不具備的:水藻可被種植在任何地方,且能迅速繁殖,水藻幾乎不需要特別的養分,需要的只是陽光、水和二氧化碳。它們不像其他植物那樣,需要佔用很大面積才能生長,而是可在立體空間裡生長,因此能非常迅速地吸收營養。
水藻能導致水體腥臭和發綠發黑,更嚴重的是可以產生藻毒素,包括生物肽(肝毒素)、生物鹼(神經毒素)和脂多糖(皮炎毒素)等。這種急性毒素可使飲用此水的陸生動物中毒死亡,慢性毒素則以微囊藻毒素為代表,可經口、皮膚或隨水氣揮發等途徑進入人體造成危害。
就水耕技術而言,太高濃度的營養液易生綠藻, 對培養的植物不利,不過夏天的時候, 溫度太高也會引起綠藻, 所以必須有足夠設備如EC計,溫度計等測試有關參數,加以調節,而每次收割後,必須用過濾方法清除綠藻和其他雜質,消毒後才可以再使用。
香港水塘水藻増生 2010年8月22日明報專訊報導
近日香港東九龍多個地區都有住戶投訴食水出現奇怪的「泥味」,香港水務署證實,過去兩星期,全港收到逾300宗有關投訴,較平日每天不到10宗增加逾倍。經調查後,認為並非東江水質出問題。
香港水務署總水務化驗師陳健民指出,香港在近兩月曾出現3次的暴雨警報後,水中MIB(二甲基異茨醇)值暴升9倍,由7月14日低於0.02 微克,上升至8月中暴雨後的0.2微克。不過,他強調,MIB對人體並無害處,只會產生異味,目前已在濾水過程中加入5ppm的活性碳「去味」。
至於水中MIB上升的原因,他相信是與水藻增生有關,估計是近月天氣炎熱,本港水塘中的水藻可能較為活躍。他說,正常的水藻增生,屬於水塘生態的一部分,署方會密切監測兩個因水藻增生而影響的指標,水務署的恆常水質調查,暫沒發現水塘出現水藻爆發。
天氣悶熱水藻狂長8公里 染綠北京溫榆河
北京小湯山溫榆河馬坊橋昌平段近日被大綠藻封住,幾乎看不到河水。北京水務局工作人員表示,天氣悶熱潮濕適合綠藻生長,加上生活污水流入河中,提供了豐富的養分,才會造就這一景象。
2010年7月19日,溫榆河馬坊橋昌平段,大片綠藻將水面蓋得嚴嚴實實,綿延了8公里,岸邊的綠藻已開始變黑、腐爛。一名散步的男子將半塊磚扔進河中,砸出一片水窪。不到3秒的時間,水窪便被綠藻吞沒。雖然下著小雨,但河面死氣沉沉,看不到任何水泡和漣漪。
據觀察,在沙河水庫附近的河中不時有野鴨游來游去,水窪處偶有幾片綠藻。不過,馬坊橋東約5公里處的一處橡膠水壩成為了分水嶺。水壩以西河水叮咚,水壩東側的大片綠藻望不到邊。「前幾天河水還是透亮的,現在全是一片稠呼呼的綠藻,不僅臭,看著也堵得慌。」家住附近的張先生說,希望有關部門能儘快進行治理。 「長這麼多水華(又稱藻華,學術名詞為水體富營養化),還是因為這條河太髒!」
北京水務局一名工作人員坦承,溫榆河排汙不達標,問題仍然存在。他稱,沿途許多生活污水流入溫榆河,導致氮、磷等元素超標,給綠藻、浮萍提供了豐富的養分。另外,近日天氣悶熱潮濕,也適合綠藻生長。 前幾天,水務局組織人員進行了打撈,每天撈上10多噸浮萍。不過,浮萍生長速度實在太快,加上天氣悶熱潮溼,擔心工作人員中暑,水物局暫停了打撈。工作人員表示,水華暫時不會影響魚、蝦等動物的生存,等天氣轉晴後,他們將儘快打撈。
也來談談水藻,水藻 (Algae) 是最簡單的水生植物,它含有葉綠素。是水中的隱花植物,同陸地上的植物一樣,氮、磷、鉀是它們生長所需的基本元素。水中的氮、磷、鉀超過一定含量即為水質的富營養化,尤其是過多的磷,加上氣溫升高等原因會導致水藻因養分過足而迅速生長繁殖(WBwaterbloom)。一部分大量生長繁殖,另一部分大量死亡,使清澈碧綠的水質變得混濁不堪。淡水的水藻一般為綠藻或藍藻,在海洋中死亡的藻類在海面上呈暗紅色,香港稱之為紅赤潮。
水藻由簡單的水生有機體組成,通過光合作用儲存光能。水藻有幾個重要的優點,是許多其他植物不具備的:水藻可被種植在任何地方,且能迅速繁殖,水藻幾乎不需要特別的養分,需要的只是陽光、水和二氧化碳。它們不像其他植物那樣,需要佔用很大面積才能生長,而是可在立體空間裡生長,因此能非常迅速地吸收營養。
水藻能導致水體腥臭和發綠發黑,更嚴重的是可以產生藻毒素,包括生物肽(肝毒素)、生物鹼(神經毒素)和脂多糖(皮炎毒素)等。這種急性毒素可使飲用此水的陸生動物中毒死亡,慢性毒素則以微囊藻毒素為代表,可經口、皮膚或隨水氣揮發等途徑進入人體造成危害。
就水耕技術而言,太高濃度的營養液易生綠藻, 對培養的植物不利,不過夏天的時候, 溫度太高也會引起綠藻, 所以必須有足夠設備如EC計,溫度計等測試有關參數,加以調節,而每次收割後,必須用過濾方法清除綠藻和其他雜質,消毒後才可以再使用。
Friday, August 20, 2010
水耕是否更環保
我不敢莽下結論, 但根據我的經驗, 可以循環再用的東西實在不少。
這是揭起發泡膠的情形, 雪白的菜根都織成一大片, 右下角可見有少量綠藻, 這是無可避免的, 受天氣溫度影響也很大。
這些根因為沒有泥, 割去菜葉後, 其實可以用來餵豬, 我就曾經吃過, 味道和芽菜差不多, 用來餵魚也不錯, 牠們都很喜歡吃, 有沒有害處則要請教養魚高手。
發泡膠是可以循環再用的, 不會成為垃圾。
耕作完成後, 營養液先經過濾, 好像很髒, 但都是沙塵, 綠藻, 斷根和蟲屍, 一經過濾, 立即變得清澈, 再經消毒後, 營養液便可重新再用。當然, 要補充缺失了的內在成份。
可用的次數我還在試驗, 但也試過傾倒到土種植物上, 非但沒有 "醃" 死植物, 反而比一般花肥更好。
濾布用少許清水洗滌, 便可留待下次再用。
這是揭起發泡膠的情形, 雪白的菜根都織成一大片, 右下角可見有少量綠藻, 這是無可避免的, 受天氣溫度影響也很大。
這些根因為沒有泥, 割去菜葉後, 其實可以用來餵豬, 我就曾經吃過, 味道和芽菜差不多, 用來餵魚也不錯, 牠們都很喜歡吃, 有沒有害處則要請教養魚高手。
發泡膠是可以循環再用的, 不會成為垃圾。
耕作完成後, 營養液先經過濾, 好像很髒, 但都是沙塵, 綠藻, 斷根和蟲屍, 一經過濾, 立即變得清澈, 再經消毒後, 營養液便可重新再用。當然, 要補充缺失了的內在成份。
可用的次數我還在試驗, 但也試過傾倒到土種植物上, 非但沒有 "醃" 死植物, 反而比一般花肥更好。
濾布用少許清水洗滌, 便可留待下次再用。
Wednesday, August 18, 2010
香港教育局對水耕的介紹
水耕法
水耕法是一種無土種植的科學,植物被栽在一種完全的養分溶劑裡。水耕植物有幾種方法:把植物種在附有養分點滴注射器的沙、碎石或礦毛絕緣纖維之中;或是使用一個完全的水耕系統﹝如養分薄膜技術﹞、或將植物懸起而在其下方將養分噴射至其根部。對水耕農作物所提供的養分需準確地混合基本養分、次要養分和微量營養素,以確保植物的健康維持在最佳狀況。在很多水耕系統裡,養分通過一條管或一個袋經過植物的根部,繼而被循環或被部份棄除。被棄除的廢棄物被視為一種污染,可能會污染鄰近的環境。循環的養分也會把一些污染物,如多餘的鹽或病菌,帶給農作物。水耕法實際地排除了雜草的生長和除草劑的使用。那樣,農產品在味道、營養、外表、新鮮程度和耐存時間都較優勝。
上面一段介紹其實不太準確, 新一代的營養液已經可以通過過濾, 消毒的手段重新淨化再用, 廢棄物是沙粒, 泥塵, 綠藻再加上昆蟲屍體, 大自然根本己經存在, 即使土耕也不能避免, 無所謂污染問題, 少量脫落的根部是有的, 但腐根正好給農作物有天然的環保肥料 。美國, 加拿大和澳洲等地都有很多大型水耕農場, 未聞有污染問題。
Tuesday, August 10, 2010
今天有收成了
經過差不多30天的努力, 這一造的生菜終於有收成了, 綠油油的生菜, 清甜, 爽脆, 口感十分好。生菜是很容易種的蔬菜, 一般定植後20-30天便有收成。 明天清理好水槽便可重新再定植, 下個月又有新鮮菜可吃, 夏天很快便過去, 下一造應該廿多天便成了。
Thursday, August 5, 2010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