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23, 2012

水耕菜的營養

不少朋友都有這樣的疑問: 究竟水耕菜的蔬菜營養價值和傳統種植方式有何差異?

最近讀了一篇澳洲的文章, 大概可以解答這樣的疑問,  作者 Penny Johnson 指出: 澳洲紐卡素大學的一位教授 Ron Wills 對水耕農產品作了多年分析, 確信只要在種植過程中, 有適當的管理和肥料份量控制, 無論蕃茄, 抑或生菜的品種, 水耕菜和傳統菜並無分別.

而澳洲水耕和溫室耕作協會的副會長 Rick Donnan 也認為, 營養的差別只在品種的不同, 而不在生產的方式. 因為植物吸收養份純粹是根部的行為, 即所謂蒸散作用 (transpiration), 根部通過滲透壓吸入水和礦物質, 再由毛細管現象帶至其他部份. 而礦物質要轉化成其他物質, 則由光合作用 (photosynthesis) 負責. 根部只能判斷和吸收離子狀態的礦物質, 與任何一種生長介質無關.


由於水耕的科學性高, 大部份種植因素都可以紀錄和分析, 所以對農作物的品質控制程度更準確, 荷蘭人就對蕃茄的水耕作了大量的研究, 種出大量甜美的產品.

另一項由加州聖荷西的植物研究技術公司所作的研究指出, 某些農產品如蕃茄, 甜椒的維他命A, B1,B2, B3, B6, C和維他命E, 水耕產品的相應含量都比傳統土耕高出50%.   http://hydroponics.com.au/free-articles/issue-55-nutrition-hydroponics/

Hydroponic Tomato Nutrients

擁有 50 多間植物工廠的日本, 也進行過類似的研究, 其中一項以小松菜為目標, 証實水耕菜分別在 β-胡蘿蔔素, 多酚和葉酸均有優越的表現.  http://www.vegilab.com/wavelength.php#


β-胡蘿蔔素是可轉化成維他命A的物質, 可預防夜盲症和視力衰退, 多酚是一種抗氧化劑, 有延遲衰老的能力, 葉酸則對細胞的新陳代謝有很大幫助.

Saturday, October 27, 2012

另一股韓風

韓國近幾年來的經濟實力不斷發展, 已經是有目共暏, 電視, 空調, 汽車以至智能電話和電視劇集的龐大出口量, 都叫人稱奇. 原來水耕方面的實力, 也不容忽視.

韓國政府經營的一家水耕實驗垂直農場, 位於京畿道古城水原. 目的是為商界作啟蒙示範, 吸引私人企業投資相關產業.

這座實驗農場的外貌和一般別墅式三層住宅無異, 但屋頂和四周都裝有大量太陽能板作發電之用.


農莊的生產總面積為4,800 呎, 進入前必須經過嚴格的更衣, 消毒程序.


裡面的設備, 主要以連續生產線的形式, 所需人手不多, 而且工作簡便, 但水耕菜的產量大為增加, 難怪 Dickson Despommier 教授也到場觀摩, 並即席試食, 而且讚不絕口.


韓國的水耕歷史不短, 水耕草莓其實早已生產和出口很多, 超級市場亦早有水蔬菜銷售.


早於 2009 年韓國已經有實驗性的水耕人參成功收割, 生長時間比土種縮短一倍以上, 但有效藥用成份皂甙 (saponin) 的含量却足足超出一倍.

Wednesday, October 10, 2012

初試人工光源

自從認識了水耕方法, 多年來都是以戶外形式種植的, 從未考慮過室內方式, 但這次參觀完美食博覽2012之後, 對人工光源的能力有了認識, 所以產生了實戰的衝動.

這次參展中本地和日本的兩間公司, 均不約而同, 示範室內種植的概念. 個人覺得, 如果可以在家中的廚房甚至乎客廳, 種植出可供食用的蔬菜, 不失為一項後現代的意念, 讓生活質素大大改善, 相信一定大受主婦歡迎.

多得Uncle Win 的指導, 從水導場那裡借來了一組LED照明燈和其他設備, 找出廢棄多年的小魚缸, 便製成了一個種植的小模型, 加入水泵, 營養液和定植菜苗後, 每天都按時用LED燈照射, 小心呵護下, 幾星期後, 完全室內的光源環境, 種出了我的第一棵生菜.


這個方法的簡易程度真令我不敢相信, 深深佩服開發者的成就, 複雜的工程一下子變成家庭主婦也可容易掌握的技術, 日後學習水耕的朋友便有福了.

Uncle Win 說, 他們每天都在研究有關降低成本和技術優化的工作, 却是複雜而艱鉅的.

令人慨嘆的是, 身處這個樓價比天高的城市, 室內種菜, 即使有技術突破, 也不容易騰出空間來呢!

Wednesday, September 5, 2012

明日食源: 水耕菜

今年的美食博覽剛於早星期前舉行完畢, 除了每一年都必定有的廉價鮑魚, 綽頭十足的廣招來客外, 令人興奮的是展覽中有兩間以水耕為主題的參展商, 同樣宣傳室內水耕和人工光源的種植技術.

其中一間是日本公司, 遠道而來參加, 目的是介紹日本植物工廠技術, 供本地企業家引進到香港生產.


另一間就是香港的水導場, 這個相對有吸引力的攤位, 擺設得親切, 客戶友善, 互動和較強的參與感. 多層展示的不銹鋼種植架, 觀眾可以近距離觀看大大小小過百棵水耕菜的生長情況, 也可以了解水泵, 增氧, 水槽和菜根的運作, 解說能力比日本公司的展館更勝一籌.


他們的展覽目的內容和日本公司差不多, 但更指出水耕不一定在大型工廠生產, 亦可以引進到一般機構和家庭, 不少外國訪客都深感興趣, 一座水耕種植架, 放在外國的廚房, 真是既新穎又方便.


攤位還有售賣沙律的服務, 顧客可以即時購買和嘗試鮮摘蔬菜所製作的沙律. 個人旁觀所見, 工作人員都忙得不可開交, 受歡迎程度之高, 也是可以理解的.


會展當日還有一個講座和研討會, 主題為 "明日食源: 水耕菜", 探討食物危機日漸浮現的迫切性, 與會者都熱烈討論水耕菜作為未來食材主角的重要性, 和細節技術的掌握, 對未來的高空建築垂直農場更加讚嘆不矣. 看來對於日益重要的水耕技術, 香港人的認識都不淺.

Tuesday, August 7, 2012

"敵托邦" 與 "憤怒的葡萄"

踏入六月份, 全世界的媒體都在報導美國旱災的嚴峻情況, 至八月初, 全美50州已確定有32個州的1452個縣成為災區, 半個世紀以來最大的旱情正在不斷擴大.



由於美國是全球最大糧食出口國, 經濟專家普遍相信旱情對美國國內的經濟增長和總體通脹影響不大, 不過失收的問題必然影響全球糧食價格. 除了美國之外, 俄羅斯, 烏克蘭, 印度, 澳洲及南歐均出現降雨量不足, 全球穀物價格飆升, 自六月份開始玉米價格已經漲價近六成, 小麥近四成, 大豆亦有近三成增幅, 這些情況對糧食入口國十分不利.

玉米除了食用外, 也大量用於製造生物能源和飼養牲畜, 其失收對能源和飼料方面的供應, 影響尤為深遠, 日後必然對日常生活物品的價格, 有連鎖反應的衝擊.



華爾街基金經理 Jeremy Grantham 最近以 "歡迎來到敵托邦" Welcome to Dystopia 為題的一篇文章指出, 資源危機將為人類迎來一個 "敵托邦" , 恰恰與所謂烏托邦相反, 未來大家將因競奪資源增加衝突, 甚至發動戰爭, 造成難以想像的社會崩壞.
http://www.gmo.com/websitecontent/GMOQ2Letter.pdf

文章令人想起美國作家 John Steinbeck 的小說 The Grapes of Wrath "憤怒的葡萄", 記載上世紀30 年代糧食危機所引發的美國社會巨變.



當今媒體和網絡世界都有大幅報導未來30年的糧食危機, 食物價格不斷上漲是不爭事實,  我們可能不必過份憂慮, 但事實不容樂觀, 我們有沒有準備好 "敵托邦" 可能到來的一日呢?

Friday, June 8, 2012

新加坡走在前面了

不少本地人都同意, 這個傳統對手早就走在前面了.

根據彭博資料顯示, 新加坡是東協最先進經濟體, 國內貧富不均情況並不嚴重, 國民平均所得達 37,000美元. 關鍵就在其經濟多元化, 開放和國際化; 新加坡有電子科技業, 航運, 生物科技, 石化和精密化學. 不少國際企業在當地成立支援東協各國的服務中心.

2010年新加坡的 GDP 幾近15%的增長率, 出口與工業生產成長強勁, 觀光旅遊, 內需消費展現了銳不可當的實力.  新加坡目前就像倫敦, 洛杉磯與拉斯維加斯的綜合體, 不僅吸引東南亞的資金流入, 而且也吸引大量的觀光人潮.

只有彈丸之地的新加坡, 本土農業並無抱怨宿命, 反而力爭上游, 不斷向科技為基礎的模式蛻變.

水耕和汽霧耕就是得到私人企業, 大學和政府相互合作而穩步發展的行業. 當地一間佔地 5.3 公頃的農業科技公司, 由國際知名的李盛光教授作為倡導者, 並得到新加坡國立教育大學, 南洋科技大學的技術支援, 2000 年獲西太平洋城市農業網絡大獎.


在農糧與獸醫局的協助下, 一家工程公司研製出 “​​垂直耕種系統”.  主要是由一台6米高的旋轉架, 滾軸, 灑水器, 水泵機和水缸組成, 每台系統共有22個蔬菜槽.

從種植菜苗到收割只需20天的時間, 系統收割下來的蔬菜可重達150公斤, 一年可收成18次, 適合種植小白菜, 芥蘭, 生菜等等.

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長馬寶山指出,  政府定下目標, 希望本地生產的綠葉蔬菜, 能在兩, 三年內達到本地總消費的10%,  新系統有助於實現這個目標,  減少對進口蔬菜的依賴.


其實水耕方式早在新加坡遍地開花, 最出名的樟宜醫院的天台菜園, 就獲西太平洋城市農業網絡 2004 年的大獎, 醫院出產的蔬菜供醫院內部消耗.


而不少組屋屋村都有水耕菜園的設立, 試驗農耕融入建築的可行性, 藉以綠化社區, 減低碳足印和縮短食物里程.

Hydroponics on the roof in Singapore; Photo by Geoff Wilson

Building-Integrated-Agriculture 和 Agritecture 的概念在社會早上有認識, EDITT Tower 和 Fusionopolis 都是得獎的地標式建築設計, 符諸實現的時候也相信在日程之內. 花園中的城市, 正是新加坡不斷邁向的目標.

t.r. hamzah & yeang, sustainable skyscraper, editt tower, singapore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living walls, solar power, biogas power, green building

Fusionopolis Singapore, Fusionopolis Ken Yeang, Fusionopolis research center, green building Singapore, green building skyscrapers, sustainable design Singapore, sustainable design, Ken Yeang green building, Ken Yeang architecture, Ken Yeang Singapore, fusionopolis1.jpg

設計師就是鼎鼎大名的楊經文 (Ken Yeang) 教授, 不過本地人對他的認識, 相信並非設計成就方面, 實在可惜.

Sunday, May 20, 2012

可持續發展的清流

在 "學界減碳素食日" 的宣傳資料上, 有一篇不錯的文章, 值得向大家推薦一下.


文章字數不多, 言簡意賅, 介紹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也解說了水耕的技術原理, 節省資源能力, 以及城市耕作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水耕是漁護處多年前也向本地農民推廣過的項目, 但當時採納了日本的室內植物工廠模式, 需要數以百萬計甚至過千萬的投資,  不要說傳統農戶, 即使新一代的優皮農夫來說, 也難以負擔得起.  http://news.sina.com.hk/news/2/1/1/1976613/1.html


室內的水耕技術,  香港的水導場早就精通, 並設有生產專線. 應用電子照明技術使效益一再提高.  難得的是, 他們更熱心向本地教學團體和志願機構推動的, 是應用自然光和再生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不但投資風險小, 成本低, 對環境保育更加貢獻良多.


歐美國家的水耕大都採用天然陽光, 而不投資耗費能源的室內技術, 主要考慮的就是可持續發展的因素.

把高科技轉化成公共服務, 已是潮流所在.  "一道清流便作田" 正是水導場的口號, 把複雜的技術簡化, 節省農耕用水量, 肥料和能源, 貫徹 "推動環保, 人人有責" 的精神.


對水耕種植有所嚮往, 却苦無學習途徑的網友, 可以跟他們聯絡一下. http://amazing-greens.hk/home/ 



Saturday, April 28, 2012

水耕新一代

前幾天偶然在《明報》看到一則 "素食新一代, 減碳創未來" 的報導. 內容講述香港有約 40 間小學, 超過 15,000 名學童參加以素食行動支持推動環保. 其中負責的機構, 也有熟悉的水導場健康蔬菜園, 所以便向 Uncle Win 了解一下.


他解釋說, 這個活動已經是第三屆了, 目的是鼓勵學生多茹素,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改善地球暖化問題, 一起主辦的還有幾個對環保很有熱誠的機構和學校.


活動中水導場向各學校介紹了外國水耕發展和屋頂種植的最新經驗. 在香港, 他們是難得的專家了. 受到不少學校的邀請, 近兩年來都馬不停蹄到處舉行講座.


學界對水耕種植的興趣和積極態度是超乎想像的, 不少學校已在水導場的協助下, 在校園開設了水耕農莊. 簡易的設施比起傳統耕作乾淨, 操作容易, 而且效率高, 教學元素充實和多樣化, 深受校方的讚賞.


他們也精心設計了 "水中名菜" , 一款小巧精緻的水耕小玩意兒, 讓小朋友拿回家中學習, 從遊戲中培養對生命的尊重, 領悟成長的喜悅, 欣賞種植的樂趣.


Uncle Win 說, 每次到學校見到的小朋友, 都會熱情地圍著他, 訴說在窗台種植蔬菜, 如何爭取陽光的技巧, 小心翼翼更換營養液那種既緊張又興奮的心情.



這次主辦學界素食日, 還有這些機構, 他們的網頁原來都有介紹:


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小學部: http://www.mfsp.edu.hk/student_corner_album.php?aid=397

Monday, April 9, 2012

垂直農場的深層意義

很多朋友想我講一講 Dickson Despommier 教授 Vertical Farm 的內容, 剛好在網上見中文版也於最近出版了, 所以可以向大家解釋一下.

"你有沒有想像過這樣的世界 ──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在地的糧食來源,以最安全的方式種植,沒有浪費任何一滴水、一絲能源,而且只要乘坐電梯就可以前往販賣天然食品的商店……"


本書其實是一本屬於未來學的書籍, Despommier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 垂直農場是十多年開始與他的學生討論而發展出來的理論, 2010年結集成書.

馬爾薩斯(T. R. Malthus) 的《人口論》早已是經濟學的經典課題 http://zh.wikipedia.org/zh-hk/%E4%BA%BA%E5%8F%A3%E8%AB%96, 本書說明了未來人口增加引起的糧食短缺危機並提出解決辦法 "垂直農場". 這概念鼓舞了全世界的科學家, 建築師以及政治家. 作者在這本開創性的著作中闡釋垂直農場將如何影響未來的世世代代, 改變世界的面貌.

內容大致是:

■ 為了養活全世界68億人口. 人們已經用掉大約一個南美洲大小的土地來種植糧食與飼養牲畜, 留下驚人的農業足跡. 到了2050年, 地球將有95億人口. 若農業生產方式仍維持現狀, 還需擴增約8億5000萬公頃的土地, 相當於一個巴西的大小, 要取得這麼多新的耕地根本不可能.

■ 在玻璃高樓裡種植作物可大幅減少使用化石燃料產生的廢氣, 並能將原本污染河川的城市污廢水加以回收利用.

■ 30層樓高的農場採取水耕 (hydroponics) 與汽霧耕 (aeroponics) 等耕作方式, 可以在破壞程度更少的情況下, 生產相當於960公頃戶外農場所生產的食物.


Despommier 詳細地分析如何透過垂直農場達成都市農耕的理想, 好處很多:

1. 一年365天, 每天24小時都生產食物
2.
不因氣候造成農作物歉收
3. 回收並利用室內環境的水
4.
提供新的就業機會
5. 減少殺蟲劑, 化學肥料及除草劑的用量
6. 大幅降低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7.
遏止肥料逕流
8.
減少因為運送或儲存造成的糧食損失

9. 大幅縮短食物里程



自從這個概念問世, 各國的迴響很大, 日本便是帶頭響應的第一個國家, 現在全日本的垂直種植植物工廠已超過 50 家之多. "垂直農場" 的研究獲得許多著名媒體的專題報導, 去年CNN就訪問了 Despommier 教授, 並介紹了各地城市耕作的現況:


從最近的外國新聞所知, 相關概念的 Vertical Farm 己在美國和歐洲各地開始落實興建, 或以舊廈活化的形式進一步探索其優缺點, 由此引伸出來的各種方案層出不窮, 相信將成為繼資訊科技和生物科技之後的一次城市生活環境革命.
新加坡和韓國是其中積極響應的亞洲地區, 有機會可以向大家介紹一下.

Saturday, March 24, 2012

舊廈活化新思維

英國舊廈活化的例子多不勝數, 主要優勢是排除了地產暴利的誘因, 市議會和業主比較容易得到共識. 另一方面, 政府亦有相關政策和法律支持.

一般人比較熟悉的是發電廠改造成藝術館的 Tate Modern http://www.tate.org.uk/, 最近曼徹斯特便剛有一座舊辦公大樓獲重新利用. 出乎意料的, 活化後竟然是作為垂直農場之用, 名為 Alpha Farm.


舊廈活化農場是由 Building-Integrated-Agriculture 過渡到 Agritecture 的一個折衷方案. Alpha Farm 位於曼城的舊區 Wythenshawe Park, 2011年市議會決定按照 Dickson Despommier 教授的意念, 將一座荒廢了的舊廈活化成垂直農場.


除了天台裝上太陽能板外, 不同的樓層將發展成魚菜共生, 汽霧耕, 水耕和傳統土耕等不同範圍. 各種形式耕作的可持續發展成效, 可以不斷互相比較.


計劃的目的是提醒人們關注未來的糧食短缺和資源短缺問題, 提倡並發展城市農莊作為解決方案. 預計 2013年完成, 為下一屆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的其中一個展覽項目. 英國廣播公司對這計劃也有詳細報導http://www.bbc.co.uk/news/uk-england-manchester-14201793


這些既有旅遊收益和商業生產意義, 又有教學的用途的項目, 已成為英國十多年來珍貴的成功經驗. http://mif.co.uk/event/vertical-farm/


除了英國外, 日本大部份的植物工廠都是舊廠廈活化的成果. 其實類似的建議, 本地也有有心人提出過, 但講到結果, 當然是不了了之.





Thursday, March 15, 2012

屋頂農莊

Agritecture 展示了人們對未來的企盼, 但現實生活中, 早已有不少人在屋頂建立了真實的農莊. 外國的屋頂農莊 Rooftop Farming, 亦稱為 BIA 樓宇融合式農業 Building-Integrated-Agriculture, 可分為教育用途, 樂活用途與及商業用途三種方向.

很巧合, 今次所舉的例子全部都在紐約, 證明這活力十足的大都市果然比其他地方的步伐走得快, 足以成為其他大城市的典範 .

PS 333 曼哈頓小學為於紐約的心臟地帶, 在某些地方, 這座小學可能早已拆毀, 改成地產項目, 但學校當局反而在校址屋頂設立了水耕農莊, 作為教學用途.

photo via NY Sunworks


South Bronx 是紐約的一個住宅小區, 屋頂亦設有樂活族 LOHAS 的農莊, 面積有10,000多呎, 每年蔬菜產量可供 400 多人享用. 屋頂農莊有不容忽視的生產力之餘, 對減低城市碳排放和緩和大廈內部溫度, 有相當大的貢獻.

bright3

bright2

至於另一間商業用途的屋頂農莊位於紐約 Brooklyn 區, 15,000呎的面積, 每年產量可達 80 噸. 值得環保人士讚賞的是, 全農莊都採用太陽能板發電. 他們正供應蔬菜給附近的餐廳, 保證鮮摘即食.


Gothan Greens Greenpoint, Brooklyn
其實在香港, 也有不少有心人十分熱心推動屋頂農莊, 但沒有有關政策和相關樓宇法律的支持, 阻力是十分大的. 本地的高官, 恐怕沒幾個人了解以上紐約例子的 "可持續發展" 意義.

水導場是香港少數鍥而不捨的的朋友, 他們在葵涌和 YMCA 合作, 在該機構的天台搞了一座小型水耕溫室, 已堅持超過半年時間, 生產不少各式各樣的蔬菜, 得到各方面極高的評價.


不少網友都對水耕很有興趣, 或許可以與他們了解一下. http://amazing-greens.hk/ 一起推動BIA的發展.

Saturday, February 18, 2012

AGRITECTURE

近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Dickson Despommier 倡導的垂直農場 vertical Farm 概念受到廣泛認同. 世界各地都有熱心的環保和科技專才, 致力研究居所和農業生產合二為一的城市新模式 Agritechure.


Agritecture 由 Agriculture 和 Architecture 兩字合成, 寓意農業和建築可以融合為一體, 由於人們愈來愈注重碳足印和食物里程對環境構成的影響, 減省食物運輸的比重, 可節省物價成本之餘, 亦可減輕不少生活上的碳足印, 所以居所和農業生產融合成了必然的方向. 英國 Paignton Zoo 的 Vertical Farm 模式成為了往後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農耕方式融入生活中, 乾淨衛生的農耕方式是首要考慮的因素, 無蟲, 無農藥而品質穩定的水耕就順理成章成為唯一合資格的方案, 國際大城市如倫敦, 紐約, 多倫多, 雪梨以至新加坡都有在商業大廈天台架設溫室, 種植並出售水耕蔬菜的例子, 香港反而是芸芸大城市中一大例外.


而設計前衛的 Agritecture 方案不斷湧現, 雖然現在還處於計劃階段, 相信不久的將來, 這些漂亮的設計, 將會一一實現.








Plantagon 為瑞典城市 Linköping 一座地標式建築物, 剛於2012年開始興建, 預算12-16個月落成, 你喜歡嗎?